首页 > 新闻 > 快讯  >  王培元︱海岳风华—当代书坛代表书家学术研究观摩展

王培元︱海岳风华—当代书坛代表书家学术研究观摩展

12-04

 

展览前言

当代书法创作以现代考古学和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空前丰富多样的文字、书法历史遗产为借鉴,以立足当代、根植传统、继承创新为宗旨,以艺术本体的完全独立和主体艺术创造的空前自觉为内在依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碑帖并重、碑帖兼融基础上的多元化格局,并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为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时代条件。在学院书法教育的普及和全民书法的热潮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经过多年的砥砺与探索,在各自的创作领域已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学术特征,有着良好的学术视野和创作能力,这些书法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代书法的较高水平,同时也是当下中国艺术生态的样本,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经或将成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中坚力量和代表书家。但是从书斋到市场,书法家的身份转换和场域转换,面临多重挑战,个人作品风格的延续展开如何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市场更加普遍的认可和广泛传播;如何有效地抵御当前低迷的艺术市场状况,去开辟新的学术和市场关注点。这是书法家面前不容回避的必答题。
基于此,北京时代丹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举办“海岳风华——当代书坛代表书家学术研究观摩展暨VR新媒体展”系列活动,旨在借力网络新媒体打通书法家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传播壁垒,推出一批当代书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书法家,展现书法前沿探索者的心象书风。
本次书画展将以3DVR和线上展览的方式呈现,通过大数据技术,联合全国近百家线上新媒体,全方位呈现展览相关内容,全景式还原现场体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打造出足不出户、永不落幕的线上展览。参与展览刊登发布的有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新浪艺术、腾讯艺术等近百家主流艺术媒体及门户网站,较之线下展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持久,将成为永久在线的数字美术馆。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展标题字:刘洪彪(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王培元
参展画家
王培源,又作培元,号静远斋主人。1945年生,山东淄博人。1964年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78年10月,考取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师从萧涤非、董治安等先生研习先秦至唐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并兼及目录、版本、文献之学。目前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俄藏中文古籍的调查编目、珍本复制及整理研究》,同时参加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工作。
在专业研究之余,潜心于书法研究和学习。自大学时代起,尤其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和留校以后,系统的向全国著名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先生求教和学习书法,所得受益终身。在学书过程中,曾广泛临习多种法书。主要取法晋唐,尤服膺二王书风,追求一种清雅淡远的格调和意趣,力避狂怪时风的影响。同时,坚持“功夫在书外”的主张,努力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审美眼光,不为流俗所左右。
书法创作,以行书为主,兼及其他。
2007年,应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之邀,举行书法讲座并举办个人书法展。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曾多次参加中韩、中日文化和书法艺术交流展。
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

作品欣赏
 
清丽温雅 灵动俊秀
——王培元书法印象
文/凌迅

书法,是当前社会文化中最为热衷的一种传统艺术。不必说多如牛毛的书法爱好者,即以“著名书法家”而论,也可谓数不胜数。据此,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所引起的反响和钟爱,已有空前之势,应不言自明。
八尺横条
但是,也有一些人,似乎很少着意书坛的热闹和繁华,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把书法当做磨砺自己性情的手段,当做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实践方式,自然追求书法艺术的至境,自觉地徜徉在这一“手段”“方式”中,此为当下书法界的“另类”。我所知道的王培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四尺横1
王培元,身份证的标准作王培源。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培元有着长期书法练习的过程。少年的呵笔研墨,使其得到了基本的锻炼。入大学后不久,即逢“文革”,利用所谓“批判资产阶级”提供的笔、墨、纸等充分的物质条件,及“停课闹革命”的偌多时间,不参与派性斗争,只作为书手,在抄写大字报时练习他的字,使其笔墨线条得力、得畅。启功先生曾口述,作为老“右”,仅可利用抄写大字报,使其书法不致委顿;据说,沈尹默先生在“文革”高压情势下,被勒令交代,使其娟丽的楷书,得具忿涌之气。培元固不能与二位先生相提并列,但可同视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不幸之幸”。之后,再入山东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学习之余,得以师从蒋维崧先生认真、系统的学习书法。不但在基础训练上黾勉从事,在书法的创作、欣赏等方面,也努力学习,以期提高自己的艺术眼光和水平。多年以来,溺于此情,慕前贤,尊师道,斫枝莽,求真髓,日积月累,成为山东大学有着较高水平的一位书法爱好者。
扇面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传统的文化眼光中,往往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他同时是一种文化修养的体现。因此,在书法艺术领域,常常有“功夫在书外”的说法。这种说法,显然不是书法艺术的本质,但却体现了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体现出书法艺术对书法爱好者的文化修养要求。因此,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从文化的积累中体悟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常常是王培元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虽然体悟内在精神有许多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的内容,但却是书法爱好者应有的一种境界。在这个境界的攀登上,需要付出努力,有时候是难以用时间衡量的努力,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才能逐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应当坚持的努力方向。
四尺对开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书法艺术也要创新。但创新是要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一是要有对于传统的学习和继承,二是要有善于鉴别的眼光,精于区分高低美丑。所谓对于传统的学习和继承,是指既要有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也要有对传统书法的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应用基础上的艺术,是汉字书写审美要求的体现。因此,既要准确,又要自然。从中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字有一定步武,一定绳尺,不必我去造作。右军书,以物付物,纯任自然。到得自然之极,自能变化从心,涵盖万有。宜其俎豆千秋也。”有了这种对传统书法的认识和一定的基本功修养,然后去看待书法的创新,建立起自己的评判标准,指导自己的书法创作,才能走上一条正确的创新之路。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培元在对待现今书坛热烈的创新风潮上,始终抱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在他看来,入乎其中,才能出乎其外。倘若对传统书法尚且一知半解,何谈创新?因此到目前为止,培元还是力求在继承的方面做的更多些、更好些。这也正是王培元书法现今的特点。
四尺横3
现在,书法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别。主要的就是从一种实用的工具,逐渐向一种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汉字在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实践中,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多种字体。这为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现在出现了众多在书法艺术中诸体皆精的书法家。应当说,这既是一种让人欣喜的现象,也是一种让人担忧的现象。(当然也另有一种,即盲目追求即时的名与利。)汉字有它的发展过程,有它的规范。各类字体是建立在文字学的基础上的。尤其是篆书、草书等非日常应用书体,需要专门的练习和研究。这也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对于有志于在这些方向上发展的书法家,需要付出严谨而辛勤的努力,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基于这种认识,培元在书法上,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仍然谨守着首先精于一体的信条。他主要在行书上使用精力。在他看来,行书是诸种书体中最富有艺术魅力、最贴近现代观众、又是最难以达到书法艺术高尚境界的书体。在这种书体上的持续努力,将会对自己的书法艺术产生良好的影响,逐步前进到一种较高的境界。当然,这不排斥对于其他书体的练习,更不反对诸体皆精的努力。只是由于个人条件,有所不为而已。
四尺横2
书法是一种博大的艺术。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竞展风采。培元的书法追求一种清丽温雅的风格。其笔墨之间,已带有一种灵秀之气。然清人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补辑·跋自述蝶恋花词半阕后》云:“灵秀二字;足尽笔墨之变。然有一分灵,即带一分蠢;有一分秀,即带一分俗。灵而不蠢,秀而不俗,非既得笔墨外因缘,又尽笔墨之能事,其安能知之?佛界有若干大,魔界即有若干大。”张氏又云:“凡书,必通灵与沈着并到,乃得。”(同上《跋泥金自临东坡南华、妙高二诗》)以此为镜,其庶几乎!
(原文刊于《山东画报》2005年第三期/总353期)
斗方
三尺轴1
四尺轴1
四尺轴2
四尺联
三尺轴
四尺斗方
    分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