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快讯  >  刘东亮︱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刘东亮︱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07-19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晓阳

参展画家

参展画家排序: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王玉珏 王涛 王赞边 边铁生 卢振华 邓容存 刘万鸣 刘巨德 刘东亮 刘振东 许金辉 华其敏 朱道平 朱葵 纪连彬 巩崇君 李宝林 李保民 李孝萱 金涌焱 宋鸣 宋玉麟 吴绪经 何韵兰 杜跃华 陈茂叶 陈子贞 陈振江 陈振华 陈履生 陈炜 张立柱 张立辰 张捷 张道兴 张友宪 张凌超 张正玲 张建国 张世靖 赵晓峰 金晨 易凭 杨子健 洪惠镇 贾广健 秦天柱 袁 武 徐勇民 徐恒瑜 高令敏 曹留夫 犁夫 韩玮 韩莉 窦建波 裘兆明 裴保印 蔡智 魏志平

刘东亮
参展画家
刘东亮,1972年生于石家庄,河北画家、佛教学者、国内知名风水师、春江书院院长、明德家园儿童村(民办孤儿院)创办人,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研究生,曾任《中国图书商报》国内专题部主编,现任某宗教图书出版机构佛教图书编辑,编辑出版了各类图书40余种。

作品欣赏
朋友一生一起走——谈刘东亮其人其画
作者:(画家)彭建辉

东亮是我青年朋友当中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书画界、新闻界、佛教界,以及搞周易研究的高端人群中都有很大的影响。有一次一位书画界的仁兄谈起东亮,嬉称东亮得认识一万个人。我听了吓了一跳。忙问何以见得。这位仁兄讲:我在东亮处呆了半小时,他的座上宾一拔儿又一拔,走了的、来了的……他不见外,来宾亦不见外,电话更是此起彼伏,一个接一个,有的他自己通了半天电话,却不知道对方是谁。我听了思忖良久:认识一万个人可能夸张,但有一个事实就是他旗下的春江书院视频讲座却有三百万的点击率,他的博客更是好评如潮,以他为首撰写编辑的佛教图书一本接一本的流通、出版。
我的孩子每天早课,临摹描红本柳公权书《金刚经》就是刘东亮点灯熬夜策划编辑的。我有时惊异于东亮哪来这么大的精力,编书、讲课、画画、替人策划传统文化景观藏风纳气、规划设计。使企业家、建筑商规避风险,调理不吉。我有时候细想东亮其人,怎么客观公正地评价他还真挺难。别人喊他老师,学生们喊他师父,老板们喊他刘大师,他却虚怀若谷称对方为师。忽然间见我身边小友成长成参天大树颇感惊异,其实这都东亮三更灯火五更鸡十年苦读换来的。
我认识东亮的时候恰同学少年,我们各自在一家省级报纸供职,我做美编,他做编辑记者。当时我工作之余为数家报纸做专栏漫画。东亮也是我的编辑,他编辑的《商贸周刊》每期要我为他的版面配发漫画插图。经常的时候都是他自己采写的稿子,他甚至连漫画构思都替我拟好。我每次交稿东亮都许以褒奖,使我觉得我们之间的合作舒心惬意。有时候我觉得画得并不太好,他仍然一如既往“优稿优酬”,使我颇觉过意不去,但仍然没有请他吃一顿饭。倒是他请我在青少年宫游了一次泳,并且去他家吃了一顿家常饭。
我当时单枪匹马在市里打拼,见他父母朴实好客,便油然而生回家的感觉。东亮的蜗居被满屋子图书画作塞满,只留下一张可以放他躺下的小床,我至今特怀念他小屋里那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君子兰,花开得很漂亮,香气迷人。这时我才知道,东亮的父亲是位作家,却在基层派出所当所长。东亮的母亲是位工会干部,写了很多豆腐块发表在各家报纸上,一次我收到北京一家报社寄来的样报,二版有我的漫画作品,四版就刊登有他母亲的作品。
我跟东亮玩得正爽的时候,他却突然要去北京大学读研究生,而且是学宗教研究方向,使我颇觉落寞,更显在这个都市里的孤单。后来在东亮“消失”的日子里,我经历了太多太多,都是人生的挫败感。我郁闷至极,却唯独少了东亮给我的开心、指导还有学业上的教诲。这么好的一个朋友,咋说“消失”就“消失”了呢?不过东亮的家我还能找到,我却一次都没有去过。
直到一天夜里,电话那头爽朗的笑声使我一下子心花怒放,是东亮!要知道这几年我们的通讯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话、呼机、手机号码不断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这家伙听说了我的近段时间的“不吉祥”,第一时间辗转联系上我,后面的日子就不用多说了。
东亮在送给我他的新画册扉页留言写着“朋友一生一起走”,使我想起我们在1998年的世界杯期间合作的一个图文专栏。东亮写文我画漫画,他一天一篇,我一天一幅,期间有一天他出差漏写一期,由他的妹妹东宇替补一篇《小女子看球记》,文章写得幽默潇洒。晚上见到发稿编辑称赞东宇文章写得有文采,我却倍生自豪,感觉是在夸奖自己的妹妹。
东亮对外一直坚称我是他的好朋友,其实我心里一直对东亮心生敬畏,因为他曾是我漫画的专栏编辑,掌握着我画作的“生杀大权”。最关键的是,东亮画得也不错,他却把挣外快的机会让给了我,我当时每期漫画稿费能买一袋面粉且有盈余,当时工资都不高。我的外快使我的书房也增加许多大部头藏书,所以我对我的编辑们都非常感激。如果没有这些编辑老师、前辈的厚爱指导,我也不会有今天艺术上的突破,借此文向东亮老师及彭氏漫画作品的编辑老师说声“感谢诸位的栽培指导!”。
东亮的画作如他的为人般的舒畅透明,不藏不掖,笔墨清新,色泽明亮。像一首歌,像一首诗,充满才气和灵性。画里的人物、动物都有生命的张力,就象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空气。我很喜欢,他更喜欢。可是我也当过编辑多年,却从没想过给他刊登一幅作品以示感谢。包括他办画展时,我都还没有意识在我的版面里给他发个消息,现在想起来那时真是年轻浅薄;而我每次去东亮处基本上都“贼不放空”,不是送我图书就是赠我画作。我只是农村跑到城市里的一个“闲汉”,混到书画圈讨口水喝的人,既没背景又没文化,对待佛教文化更是谨慎小心。是东亮赠我的佛教图书打开我的般若之门。
说起东亮就有刹不住的话头,就像一次跟黄永玉老先生聊天,老先生说他写儿时的趣事,一撒手就写了60万字,只是开了个头,正事儿还没提念呢!今写东亮颇觉与黄老写回忆录有异曲同工之妙趣,画画的正事只字没提,拉扯了半篇闲话就此打住,还是请诸位细细端睨东亮的画作罢!
    分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