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快讯  >  林汉国︱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林汉国︱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07-19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晓阳

参展画家

参展画家排序: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丁观加 于文江 于湘华 马文新 牛维平 王孟奇 王天胜 王晓辉 王培东 王士生 牛维平 白金尧 华奎 孙学平 刘军 刘新春 杜大恺 杜未 吴桐森 李魁正 李延声 赵贵德 赵绪成 杨金星 杨允澄 杨俭朴 杨谷标 杨中华 张复兴 张培成 张冬青 张利涛 张增丽 张建中 陈仕彬 陈增胜 陈洪丽贞 陈乐 陈瑞麟 林任菁 林伟 林汉国 南海岩 浔陌 姚思敏 聂干因 高卉民 高杰 徐子清 徐鸣远 唐晓红 常绍彦 萧海春 黄少华 章志远 章震宇 董小明 董继宁 蒋明君 韩书力 蔡超

林汉国
参展画家
林汉国,男,1954年生于广东澄海,号:一粟轩主人。自幼喜爱丹青翰墨,精于书画篆刻,尤擅于山水、花、鸟、虫、鱼国画技法演绎喷拨,作品题材涉及面广。曾师从陈哲老师学习花鸟画。1985年研读于东方美术函授学院(结业获得花鸟专业唯一一名一等奖)。系统的专业学习,对中国的传统笔墨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付诸于笔尖端段。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汕头美协会员,澄海区老年干部大学国画教师。多年来曾多次于潮汕地区汕头市、潮州、澄海、揭阳、普宁等地举办过个人书画展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和多个省级书画专业大赛获奖并收藏,多幅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等海内外专业刊物,并出版有《林汉国书画篆刻选》,《林汉国书画集》等个人画册。2019年入选中国华夏之星,作品获华夏之星第三届中国书画人才海选国画类优秀奖。

作品欣赏

独有虚怀千竿绿
——林汉国作品读后
江河山川,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画家们离不开的选题,但这选题既然被历代画家们所圈定,后来画者无非是师承、模仿,或说像其它物质商品一样,被后者进行第二次仿造,可以说,你不仿造就成不了画家,象写字不临帖,也成不了书法家。这已成了一个铁定的规律,但作为一个画家,假若没有创新,你仿造得再好,即使几可“乱真”,到头来,这人断然也成不了画家,最多是个画匠。或是个画奴而已。
林汉国写字作画,我不说他一开始没有临摹、仿造,问题就在他能在无法时学法,有了法时能出法,出了法时来个“有法无法”的自所爱为。七十年代高中毕业后踏进工艺厂,作画出口创汇,当年作画出口卖钱,不知要吃多少传统墨水,才能得艺术合格出口。三十多年来,在借古开今、磨砺与穿越所得的真功,才使他笔底的“梅兰菊竹、花鸟鱼虫”笔墨苍润,洒脱传神。林汉国善作写意花鸟,在把握“似与不似之间”善于捕捉到意象之方法,以篆书笔意入画,在水墨淋漓中加以适度夸张、变形,强调了声韵的表述和对感觉情怀的传达。我曾见过他的“和气一团真性情”横幅系列的《清供图》,那种抒写生存、和谐、美好的大雅大俗的画面,令观者清新悦目,心旷神怡的感受。
画家本善画,但也有不少画家善画不善书,在“书画同源”的传统理念中,特别在当今画坛上,能静下来潜心研究,甘于淡泊明志者可谓寥寥无几。恰恰变现在篆书对联『临财不争无耻辱隐患:对名淡泊乃艺成纸本』又如『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等等。
读到书法作品,林汉国善写篆书,我想,要写得好,还要比写其它书体的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件作品首先从文字上去考证它,不能以楷代篆,有时一个字要去查阅几部工具书,或借鉴前人写法然后才去琢磨字体的美感,是一件枯燥、既缺乏随意性和情趣的事。使我回忆起四十多年前,我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会议休息间于郭沫若闲谈喝茶时,郭老问我近在搞什么,我说在整理我的小说《绿竹村风云》一书,郭老点了点头,连声说,快点,快点。当时我心正闷着,郭老给我把脉,遂开了药方,才知道郭老不但善考古、会写字,还精通医术。郭老说自己最近在对《石鼓文》文字、内容、诗意作研究和诠释工作,那时我听了《石鼓文》不知道是何物,本人也不是搞考古、书法的、事有凑巧,时过半个世纪,早已忘记,今日居然读到林汉国书写的《石鼓文》全文十篇,译文正是郭老所编所译的,读后才知道一二。近年来退休在家中多读了前人吴昌硕书画作品,吴氏书画造诣堪称一代名家,但他所写的《石鼓文》多有漏字、出字,有时为了章法所需,随意停句,少有全篇完整,后人也少有知之。林汉国篆书虽不及前人,对《石鼓文》完整书写后,还附上了注释,每篇大意,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到《石鼓文》的时代、内容及诗意,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值得佩服,可算是一件不小的业绩。
林汉国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多方面的才艺,无怪他的作品多被行家看好买走。近年来,在全国举办的各个大赛中屡屡获奖,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家所收藏。
现在,当林汉国再次出版画册,约我为其写个序,今我借其美字美画,添上几句美言,愿他的新版画册,锦上添花,美满人间,是序是祝。
二零一零年七月十日于汕头
王杏元
    分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