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快讯  >  王韧︱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王韧︱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08-04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晓阳


参展画家

王若 王磊 王韧 王晓峰 王晓银 王茂彬 王伟成 王颖生 王敬生 史贵仁 江文湛 刘二刚 刘天鹏 刘建国 吴昊 吴奇峰 任惠中 孙耀文 纪永 邢庆仁 杨涪林 杨晓村 李广仁 李明玉 李守玉 李金山 李建设 李晓东 张洪 张立柱 陈永锵 陈政明 何曦 杜滋龄 周荣生 周扬波 武剑飞 林容生 贺荣敏 赵宁安 赵根成 赵建成 胡跃满 姚舜熙 梁占岩 梁时民 聂鸥 袁武 唐允明 唐玉玲 郭石夫 徐君陶 贾广健 黄振亚 龚文桢 盖茂森 曹香滨 崔晓东 谢志高 谢定超


王韧
参展画家
王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附中,197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84年在广美国画系高休班结业,受杨之光、刘济荣诸先生教导。在韶关文化系统工作20年。1990年奉调回广州美术学院,历任美术馆长、科研处长、教学处长、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中国画《大爷》获全国首届人物画展优秀奖,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民族恨》入选中国艺术大展并被文化部收藏。《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入选中国美协、中国侨联举办的全国侨乡画展。部分作品曽赴港澳地区、法国等地展出。
曾被文化部聘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专家;广东省教育厅专升本资格评审专家。参与国家艺术学科目录调整和学分制制定的论证工作。曾经对欧洲七国、美国、日本、埃及和我国台湾地区进行考察交流。2006年以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协、中国书画报举办的《王韧画展》在广州展出并出版《王韧画集》。2018年,王韧与代表作《大爷》入选广东百年大展及文献。

作品欣赏

画 荷 自 叙
———王韧
我是一个以画人物为主的画家,长于表现陕北老农、瑶胞汉子和煤矿工人。
很多朋友不知道我还痴迷画荷。

清凉世界︳彩墨纸本︳2016年

画荷,首先是小学课本《王冕画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家被错划为“工商业兼地主”而备受歧视,老师安慰童年的我: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也要努力学习、改造思想。你看荷花,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仍然是“出淤泥而不染”。
于是,我在老师的指导下拜读了宋代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深深地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高贵品质所感动,字字句句镌刻在心中。

映日︳彩墨纸本︳2008年

在临摹、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把别人画的荷花与周敦颐的描述对比,深感它们与《爱莲说》所说荷花的容貌与精神相去甚远。
为了研究荷花,凡是有荷花特色的地方如广东的“荷花世界”,武汉东湖,杭州西湖,昆明翠湖,澳门莲花宝地,革命老区洪湖等地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有的景点一住就是十天八天,以方便观察荷花阴晴风雨、晨暮冷暖的变化。每到一处,荷花灿烂多姿、莲叶碧绿接天、清香飘送千里,都让我无比激动、不能自己。实地画了许多速写和草图,拍了大量的素材。

细雨︳彩墨纸本︳2008年

王肇民先生主张:“把静物当人画,把人当静物画。”说的是用拟人的手法传达画家对所绘事务的态度与情感。
荷花的一生,好比女子成长的历程。从天真无邪的少女到闭月羞花的姑娘,从新婚燕尔的嫁娘到当家人的大嫂,从相夫教子的贤内助到敢于担当的栋梁,再到两鬓皆白、阅尽沧桑的老太太……她有无尽的故事和一生的美丽。
从古至今,画荷花的画家成千上万,要想画出新意,绝不是件易事。我爱荷花,我要努力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去讴歌我心中的荷花。

水清鱼香︳彩墨纸本︳2010年

不染︳彩墨纸本︳2010年
爱荷︳彩墨纸本︳2016年

拂晓︳彩墨纸本︳2018年

秋实︳彩墨纸本︳2019年

香远益清︳彩墨纸本︳2016年

爱莲说︳彩墨纸本︳2010年

荷塘月色︳彩墨纸本︳2016年

秋荷︳彩墨纸本︳2008年

王韧人物画艺术及专家评论

大爷-彩墨纸本︳180cm×143cm︳1999年

专家评论:郭绍纲
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俄罗斯列宾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我认识王韧已有40多年,六十年代我作为广州美院招生组的一名教师,去湖北招生时第一次与他会面。他当时是湖北美院附中的应届毕业生,四年的基础训练给他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功底。
毕业之后,王韧分配到了韶关群众艺术馆。他在粤北地区深入生活,能接触到很多少数民族和煤矿工人,这是形成他今天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艺术要深入生活,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因此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画在王韧这次的画展中得到了十分鲜明的表现。除此之外,王韧还先后组织一些美院的老师去那边写生教学。王肇民老师的《画语拾零》就是在受王韧邀请去粤北时由他记录整理出来的。当时我建议他可以多陪老先生画画、多向老先生学习。在王韧后来的很多画作的色彩使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王老先生对他的影响。
王韧作品中表现的人物有形象的真实感,抓住了少数民族的气质,风土人情显露在画中。画矿工难度大,要接近矿工,要和他们打成一片。他画了很多黑脸未洗的矿工,但却有一种情感在里面,这种画充满了生活气息。对比之下,有些人物画,要不就是平淡客观地反映对象,或者是依靠服装之类来表现对象的特点。要使画像具有鲜活饱满的真实感不是一件易事,王韧却做到了,他的画充满了感情和人文关怀。能够对作品投入这么多的心血,不仅仅是出于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更是对生活的一份热爱和真诚。
比如王韧画于1985年的《瑶小妹》,这幅画表现的是现代人物,但采用传统的线条和没骨法相结合、运用色调的丰富变化,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其他艺术手法,借鉴了版画的样式,还给人以某种雕塑感。《烤火的大叔》这张画则充分体现了他运用素描表现光影的功力,色彩的运用上也同样独到。所以我觉得王韧有素描基础,也有色彩基础。他用色彩力求到位,有一定的体会。色彩跟墨色怎么结合,他现在也是从多种形式去探索。搞中国画容易固守自己的轨迹,搞油画的也容易以为自己接近世界,但却缺少中国文化的营养。而王韧的优势正在于他兼用中西两方面的优良传统,反映现代人物。
王韧能否在领导岗位退下之后不久就有一次画展,说明他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艺术实践,没有丢掉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他作为研究生指导老师,完全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意见就可以了,可是他坚持和学生一起在画室写生、研究人物,使研究生们受益多方。他自己也把授课当作一种不断学习的机会,对于艺术和教学都起到了示范作用。
专家评论:潘鹤
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国家美术类最高奖项“金彩奖”获得者,全国美展评选评奖委员会副主任
我是第一次看王韧的画册,出乎我的意料。王韧一直在做行政,而他的画却能够反映现实,有感而发,不是用艺术包装自己。现在文艺界很多人都用艺术包装自己,一般文艺界做行政工作的,都需要用艺术包装自己,而不是有感而发的。艺术家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是几笔就成的。他是真正有生活体会的,能够找到难度比较大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情,这是我出乎意料的地方。因为现在的学术界一部分人是搞权术的,不是搞艺术的,不懂玩弄权术的就搞不好艺术。我非常感慨,为什么沦落到这种程度?着实令人深思,有些人趁着没有退休前用权术打好自己的学术基础,把学术作为权术来卖弄,希望下台后卖出去能值钱,我很反感这种情况,非常失望。
王韧的画更强调社会的功用,艺术本质的出发点应该是相信真善美。现在却反过来了,叫做假丑恶,假的、丑的、恶的才过人,从极端到极端。和真善美对着干,怪胎样的,过去已经做过了。譬如跳高,自己能力有限,那就另立一个标准,爬过去,明知赶上去不可能,我有办法和理论家勾结起来,不要真,我就爬过去。要做到真善美不那么容易的,很难达到真的,女人看男人钱和地位,男人看女人漂亮否,都不是真的了。善吃力不讨好,美很难表达自己的东西。要有充分表达能力才行,某种手段表达美不是那么容易的。真心实意,对社会有所感觉,才去表达它。不是把美放第一,善放第一,而是把真排第一。如果不真,善是假的;如果不真,美也是虚伪的。
从王韧的画中不难看出他表现的都是普通民众,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而这些都是必须的,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应该不穿工人做的衣服,不吃农民种的粮食,我们都靠他们,画家借手中的画笔去表现他们是实在的且具有意义的。
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生存,理论家和画家都要争权。有的互相勾结,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理论家要依靠捧起几个画家,画家要卡片理论家来提升名气,因此他们互相勾结,尽做些权术的交易。
我们要把真善美放在第一位,有个好的治艺态度,不要哗众取宠的东西。
专家评论:张彤云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原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进行艺术创作应离不开三个基础:
1、思想基础:正确健康的思想引导,才能创作出能净化社会的艺术品。
2、生活基础: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不之竭的源泉。
3、技法基础:是用以表达艺术构想的必要手段。
王韧同志的画,恰恰体现了我的艺术观。由于他有着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这段正规科班的基础学习,他以坚实的基本功,有力地表达出生活中触动了他的事物。他的指导思想不是搞“别人看不懂才是艺术”的艺术,而是满腔热情地歌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事物。他的《民族恨》中活生生的一群人物站在你面前,与之成鲜明对比的《大爷》及《乡音》等,你又可看到同样是土头土脑的老百姓。《民族恨》中几乎未细描眼部的聚集的愤怒的一群人,正是这些受欺凌压迫的愤恨转化的力量改变了祖国的命运,造就了《大爷》、 《乡音》的老人们绽放的、发自心底的甜笑。思想基础、生活基础、技法基础都在这幅画中完美地显示出来了。
王韧同志的画与我的艺术观、我对造型艺术基本功与艺术创作关系的看法不谋而合。看展览后,看到我的造型艺术素描观点在大篇幅的成功的个展中找到知音是我的意外收获。过去对王韧同志不是很熟悉,做副院长后听他的报告,感到这位同志工作细致认真,看展览后,才知道在行政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对专业仍能勤奋耕耘。头道酬勤,实在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专家评论:卢延光
国家一级美术师,原广州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韧是美院体系出来的画家,他的作品体现了建国后整个美术学院派教育的过程,也体现了在广东人物画方面的成就和高度。
王韧的素描、人物造型功底非常好,在笔墨运用方面也很出色。在他的画中巧妙的结合了中国笔墨精神和西方人物造型以及素描基础。除了绘画技巧之外,我也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王韧本人很想突破和改变原有的美院体系框架,努力追求属于个人风格的艺术取向,希望自己能够在艺术领域有所突破。在他的作品当中,矿工系列非常精彩,这些作品有一种很新、很大胆的风格。他的矿工系列作品是广东人物画的一种新突破,这个模式在岭南也是非常少见。王韧常年在领导岗位上,既要兼顾领导工作,还要用这么多时间画画,还能画得这么好,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
专家评论:许钦松
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省画院院长
王韧的画我70年代就接触过。当时他因为在矿区呆过,所以很注重刻画煤炭工人。他的创作思想就是文革时期奠定下来的,注重表现工农兵的作品,一向作为他的文化责任。他是真真正正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指导思想而做,跨越了三十年,依然不改初衷,并可能做为他终身一种追求,成为一种信念。现在很多画家画出来的画是给画廊老板看的,不是给人民群众看的。从这来看,王韧对艺术这么执着,并把这个作为人生追求,十分难得。
每个艺术家心中都有一个殿堂,那是神圣无邪的。每个画家都在设定一个目标,追求令他向往的东西。但一地鸡毛的现实和浮光掠影的名利场,让很多本来是正面登这个山的艺术追求者,慢慢就只能回望这个目标,甚至不知从何开始已经早已背离了这个目标,所以这是为什么真正获得成功的艺术家这么少的原因。结果很可悲,但也是很正常的。王韧究竟是不是或功登上山顶的人,要由艺术史来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王韧不是背离了那些目标的人,他是正在艺术高峰上默默攀登的人。
专家评论:李劲堃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韧教授多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却一直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很好的解答了画家在当领导之后的路应该如何走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好,让我很敬佩。
王韧自己是经历过某种特定的时代和背景的人,这让他在表现这些人物主题时具有一种张力。我从他的画中感受到了一个画画的人朴素的对于事件和情景的反映流露。在他作品中蕴藏的内涵,在于他对于人物的处理,他赋予了人物自身的一种感情,并将其非常深刻和生动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例如《大爷》这幅作品,反映了他对土地尊崇的某种身份的认同,对于年长的人冠以这么重的内涵,这也是对某种地区和特定的人群的塑造和赞誉。
王韧的画画面美、纯、朴实、朴素,他所亲身体验的人群的所思所想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专家评论:罗一平
原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亚洲艺术家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
王韧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画了许多水墨人物肖像,他之所以在一个不长的时期集中画了那么多的水墨人物肖像,是特定的时代语境使然。那时候正值中国美术的“复苏”时段,而复苏的气氛在中国画方面则突出地表现为画家们在人物画上投入的探索。王韧在当时的“变革”与“突破”体现在关涉艺术观念与艺术语言两方面。一方面他以大量的作品描绘了生活中平凡的劳动者,赋于笔下形象以真实的人的本质,体现了“文革”结束后艺术家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关怀。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用了朴素、浓郁而含有充沛感性的笔墨语言塑造形象,以丰富的用线和丰富的皴染相间的水墨淋漓样式建立起其人物肖像画新的面貌。
如果说人物画是视觉的人学,那么可以说,肖像画则是关于人的更集中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人的精神的直接写照。王韧的人物肖像画创作高峰期是80年代前期和中期,他在肖像画的语言锤炼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王韧的水墨人物肖像画最重要标志是对“人”更宽阔也更本质的理解,水墨肖像的共性特征和文化价值也突出地在于他的“笔墨”跟上了对人的价值重新确认的“时代”。在具体的语言探索上,他将传统人物画的方法与西方素描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准确地抓住一个人一瞬间的神情动态,用笔墨把它表现出来,既有光影关系,又有笔墨趣味。80年代水墨人物肖像画能走到这一步已是很不容易。
王韧90年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生命进入自由的审美之境,以达到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专家评论:左正尧
原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委员,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
王韧先生的重要作品,大都来自山野田园或城市底层普通平凡的形象,或粗衣布裙的女子,或耆耆白发的老者,或满脸煤黑的矿工,以生活中朴实的人和物构成画面主要的元素,这是王韧艺术创作及作品的价值所在,成为感动观众直接的方式。从生活中朴实的元素直接吸取养分,在其笔下成为时代发展的图像承载,是美术界值得坚持和提倡的文本精神。
王韧的绘画经历了中国画的几个阶段性大变革。在喧闹和浮躁的背后,精心在自己的领域追求心灵深处物我真情的实感。从画几十载,王韧的作品不是简单追求技法上的完美,有些技法甚至“生涩”、“稚拙”,追求“大巧若拙”的画面意境。读他的画感受到的是一股朴实的清新之风,每一个人物对象都得到了他最大的尊重,性格各异阶层不同的人物升华了他的用笔方式和色彩处理。他将细节融入整体的氛围,注意画面整体气势的把握,使作品能够体现出具有雕塑感的厚重,如茶如酒般纯粹,给观众提供了细细品读的前题。
面对作品感受他作画时的心境,我们在作品中体会到所传达的时代人文气息与传统水墨画的线性写意表达。这是其气质、人品、学识的显现,是自我与热爱水乳交融而主动寻求趋于融合的统一,也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面对真实社会环境的人文关怀,并最终凝聚为他所坚守的学术态度。
王韧教授长年在行政岗位上担任重要的工作,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始终坚守对艺术和学术研究的虔诚态度,并持之以恒的创作习惯,不仅是毅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他执着于事业的决心,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信念的终极追求。在过去的岁月里,王韧作为一个深入学子之心的老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学院美术馆馆长,每年他经手操办的画展不计其数,但他只在即将退休的时候才第一次给自己举办具有总结回顾意味的画展,第一次出版个人画集。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态度和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成为了一种近乎宗教的狂热和虔诚。
王韧教授的写实水墨人物画,体现了传统艺术与当代人文精神紧密结合的一种程度,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与时代气息,张扬代表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身份的个人特征。
专家评论:张在元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东京大学工学博士,UIA国际建协研究员
真正艺术需要深沉的思考,在一种纯净的境界里去创作,找到一种纯净的风气。只有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才可以经得起艺术的沉淀。
王韧的艺术成就,就是他将自己艺术人生的事业来表现中间历史的一个特定的时代。
总的来说我对王韧的作品有三个方面的感受:首先,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时代人物的精神面貌,我记得毛主席说过:“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没有精神风貌,民族也不会伟大。”王韧的画,人物表达的是健康朝气的状态,很有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这本画册过20年都可以成为一种当时时代的见证.其次,这本画册里多是时下年青人少见到的劳动者的形象,或许会感觉很陌生。尽管衣着、发型、装束、打扮都不像目前人们状态的时髦奢侈,但有一种质朴、刚毅、自信和亲和的神态。这是不可忘却的时代历史,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最后,王韧的画册里,表现技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雷同,而是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完成对不同人物心灵沟通的刻画,艺术表现风格不拘一格,有他独到之处。读者可以看到他追求的不仅是表象上程式化的描述,更希望传达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想法。

专家评论:栾栋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韧的作品使我浮想联翩。那时一通形象逼真的历史画卷。《民族恨》最能体现王韧先生的历史感。盛气凌人的英国代表,义愤填膺的粤港乡民,颟顸无能的满清官吏……画家以银钩铁画般的笔触,再现了划界粤港事件的历史时刻。凝重的画面,沉痛的气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国恨绵绵的岁月。那不仅仅是画,那首先是华夏民族的丧权耻,炎黄子孙的伤心泪。在《瑶山魂》系列,作者以如椽大笔,勾勒出了共和国发展中一个痛苦的经历。一个丰衣足食的瑶家山寨,被十年“文革”折腾的贫穷不堪。画家1981年的造访,在画面上留下了荒山秃岭的不毛之地。速写下端有这样一段题记:“南岗瑶排是连南瑶胞八排廿四冲的首领排,又称父母排,今天的上排寨,有一种朝拜的气氛。据公社干部介绍,1964年前,这里林茂粮丰。十年浩劫中树被砍光,人均年分配谷300斤,中等人家的全部家产值30-50元。滑稽的是我们在这里还看到残留的大标语《大批资本主义》。可怜!资本主义才几十元的财产!”这岂止是绘画,分明是历史的记录,是瑶山的伤痕,是共和国的一个沉痛教训。
王韧的作品令我心往神驰。那时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大爷》质朴厚重,《慈母》爱心可掬,《乡长》精明睿智,《渔妇》矍铄硬朗,《园丁》全神贯注,《小妞》灵秀单纯……古人云:“师各成心,其异如面。”欣赏王韧先生的人物画,则可以说:“其异如面,师自有名。”
我喜欢王韧先生写实求真的人物肖像画,我也喜欢解读灵肉矛盾、博弈命运奇正、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另一些画家。古人以为画人难于画鬼神画命运,其实画鬼画神画命运一点儿不比画人容易。如何在描摹人物中绽放出命运与大道的画外音,这正是古今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境界。我们从王韧先生的《瑶山魂》、《仕女》、《武士》、《晨》等作品中,读到了这么一种新的韵味,也许画家正在酝酿一种写真后的新探索,一个“道通天地有形外”的境界指日可待。

专家评论:翟振明
国家长江工程学者,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看王韧教授的画,有一点比较有意思。他画的裸体女人的线条画,有的只画出线条的一部分,故意留下一部分让观看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补齐,这就涉及到艺术创造与艺术审美的关系的问题。我曾经论证,审美的价值和创作的价值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创作者的意图和审美者接受到的效果只有因果关系,但不一定要有意义上的对应关系。这些线条缺失的画,正是画家有意识应用这一原理进行创作活动的结果。
总之,我能在这些作品里看到艺术家的某种内在精神张力,这种张力与时代进程的张力有时隐时现的关联。当然,任何文化领域的东西都会与时代的潮涨潮落相互呼应,但这种呼应并不一定总是顺应,也不应是艺术家的刻意所为。相反,艺术家的性格,可以在这种纷杂的背景下通过追求艺术本身的内在价值彰显出来。

杨珍妮
广州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王院长(原副院长)的写生作品大气、精细、耐看,且功力深厚、构图精巧,给人美的享受。真棒!
    分享:

    微信